| 
View
 

08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汪方慈 1 year, 7 months ago

 

黃淑祺

 

自1965年立國後,新加坡的語言政策便是政府的重頭戲之一。雖是以英語為主 (即當地人的工作及生活皆可看見英語的使用),但其實也有其他的族群語言政策在運作中。新加坡的人口組成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聽到很多不同的語言。因此,有一個在國內通行的共同語言便顯得尤其重要,而英語就成了這樣的一個語言。

 

了解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時,要緊記national language, official language, 及working language 是三種不同的概念。National language 是平日國人說的語言,official language 是處理正式文件或辦公時使用的語言,而working language 是在一個組織或公司裡使用的語言。

 

儘管Singlish 愈發受到新加坡年輕人的推崇,甚至有把Singlish視為對抗英語霸權的聲音,但目前並沒有很明顯的趨勢顯示Singlish會被政府列為一種正式語言。有些時候,語言政策的依據是該語言的工具性,與生活、認同、身份關係不大。

 

 Canto-pop case studies.pdf

 


 

張庭瑋

Language, Culture, and National Identity.pdf

 

語言與國族的研究累積至今已有豐富討論,但綜觀本週指閱,我認為在討論兩者的關係(尤其是語言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的是視野)前有必要再訪替該研究領域立下框架的先驅之一——艾瑞克・霍布斯邦。

作為英國最優秀的社會學、史學家之一,霍布斯邦強調許多時候(至少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國家的居民被認為是一個「(安德森意義的)想像的共同體」,透過語言、文化、種族等事物橫向聯繫在一起。這種國家的理想是由種族、文化和語言上同質的住民所構成。他認為對這種同質幻想的堅持無異於「種族清洗」優先使用任何語言作為一個國家唯一的教育和文化語言的理由必定出自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最多充其量也只是實用主義。如果官方教育沒有給學習者帶來明顯的好處,那麼需要用一種不同於現有語言(經常是過去被消滅的母語)的語言進行官方教育就是一種對認可、權力或地位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幫助學習」的認知需求。

 

再次訪視霍布斯邦對為實現民族主義目標而「人造」的語言與國族認同關聯,我們不難吸收到霍布斯邦對這種人造以充滿激情的方式將「他者」排除於建國工程的批判。然而這些民族主義工程是否可以一視同仁?被壓迫者與壓迫母國的民族主義工程在道德上意義相同嗎?更具體的例子我們可以探問:中國以北京官話同化並壓迫東突厥斯坦(新疆)和圖博(西藏)等地,與台灣或烏克蘭透過發揚本土語言從而驅逐殖民者意識形態是同一件事情嗎?我們是否可以重構出(至少)兩種不同的民族主義評價系統——從而多樣地看待語言與國族的關係?


 

陳金蓮

 

研究以越南華族中之客家人為主要的研究對象:

1.透過越南華人史作為研究的主體架構,去梳理客家族群在越南的遷移史作為研究的主體架構,研究客家族群在越南的遷移史。

2.研究客家族群與越南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

3.客家族群從大陸原遷移至越 南與當地民族和不同漢語方言族群接觸後,在語言使用上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在 越南統一的後當地政府的華人教育政策、華人社區中的語言競爭對客家話發展所 產生的影響。

研究者藉由蒐集台灣、越南及其他地區的相關文 獻,田野現場的觀察以及配合口述訪談等方式採錄相關的資料。

 

研究結果:

1.越南華族及客家族群的遷移是與中越兩國在近代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戰役有關。

2.不管在北越或南越地區,越南客家族群與當地少數民族往來十分頻繁,特別是與艾族、儂族。

3.在語言方面,客家 話的傳承出現了危機:借入不少漢語及非漢語方言族群的詞彙,即使是客家人群聚的大本營胡志明 市,客家話依然受到廣府話結構性的滲透。此外,越南政府在統一前後的語言政策,使客家話的發展出現斷層現象,華人社區中激烈的語言競爭環境。

 

越南華人遷移史與客家話的使用—以胡志明市為例.pdf


吳詩怡

語言政策的決定,考慮的不純粹是語言因素而已,除了語言,還有什麼其他的因素呢?新加坡為例,獨立以前,新加坡的行政語言是英語。獨立以後,仍舊保留殖民地的英語作為行政語言。採用英語,保證了制度的連續性,同時英語也是各種族平等競爭的語言、現代化的語言、走向國際的語言,新加坡人認為語言是人民享有平等機會的媒介。1978 年,南洋大學的學生在新加坡大學聯合校園用英語上課,1980 年,南大與新大合併,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在面對教育和社會語言環境的改變,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方面規定母語必修,堅決推行雙語教育。當時的總理李光耀更提出讓傳統的幾所華校享受教育部特別的輔助,成為特選學校,以保留華校的優良傳統。這個制度真的能夠幫助華校發展嗎?新加坡人認為,沒有雙語教育政策,華文命運或更悲慘,雙語教育真的能達到兩個語文平等嗎?新加坡盡量避免創造特殊地區語言,英語以英國的英語為標準,華語則盡量向中國的普通話靠攏。另外他們認為,母語教育的問題,往往是態度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華語有關的語言規劃:

新加坡人認為華語是華族彼此認同的語言、是華人的文化語言,是將來可能有更大價值的語言,而不是華族的各種方言。由此可見,李光耀推出的華語運動是要人民多說華語,少講方言。要保留華文就必須創造講華語的大環境。要培養通曉高層次中英文的新加坡雙語精英,也必須有這樣的大環境來支持他們。這個問題在於新加坡有做到這樣的華語大環境嗎?新加坡的語言大環境是英語,因此推行華語的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太高了學生沒有辦法負擔,會構成政治壓力。一向來推動雙語教育的新加坡,不就是為了要中英兼具嗎?那為什麼華語目標不能定太高?設法通過華文教學保留華族的文化傳統。各民族的特點如果消失了,新加坡將出現只會說英語的不同膚色的新加坡人。這對新加坡不利。如果只在華校推行華文教育,學生畢業了又進入英語大環境,還能保留華族文化嗎?

 

從新加坡推行的語言計劃里,香港可以考慮借鑒如下的經驗:

一、語言的劣勢是可以避免的。

二、盡量向普通話靠攏,避免提倡地區語言。

三、香港在推廣普通話時,沒有說普通話大環境的支持,需要更注意製造說普通話的大環境,而不是提高普通話的水準。

四、主要方言和英語對香港口語和書面語的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但在大眾傳播和教育方面,注意建立標準,是可行的。

五、在教學上,必須建立說普通話的信心,因此說普通話的流利度比準確度更重要。

六、新加坡的華語能力,需要相當的時間才有辦法提升;台灣的國語,人為地增加了太多的地方色彩;而台灣和中國一樣,都缺乏說英語的大環境。


參考文獻:多语环境里语言规划所思考的重点与面对的难题.pdf

 

推薦電影:我們的故事之沉默的年代

講述1980年代,林家搬入政府組屋後的故事,當時新加坡面對許多政策變化,眾人一同經歷新加坡環境與民生的大變遷。

 

Interview vide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fWpBg16xU 

Introduction:

Singaporeans are predominantly of Chinese ethnicity, around 70% of them are Chinese, he was thinking when he came to Singapore,he will able to listen to a lot of Chinese. but wherever he go, he would just be listening to English. seem like the Chinese people here can't really speak Chinese? he know that in 70 s , the government came up with a campaign called "Speak Mandarin" campaign to encourage more Chinese Singaporeans speak more Chinese. but he don't really hear Chinese people to each other.so he make a video to speak Chinese with Singaporeans, and ask them if they can speak Chinese.

.


汪方慈

台灣文學、語文系所學生與其他系所學生語言意識和態度的比較.pdf

  •  大學生對不同語言變體的意識和評價
  • 次等國語vs本土語、鄉土教育
  • 語言態度、語言評價切入
    • 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生產在社會市場上產生的價值和資本
  • 語言意識
    • 直接vs間接
    • 某說話共同體的社會習慣及語言變體的權威性,不評斷語言的價值
  • 台灣語言/文學系所學生對於台語作為文化財顯然都具有高度的認同,但是其作為教育機關的「正統語言」以及象徵資本的形成上並未確立
  • 語言評價:
    • 地位與能力
      • 華語台語台華語混用台灣國語
      • 說話者產出的某個語言變體在社會上的地位、能力以及利用該變體獲得社會地位的有效性
      • 該變體及具有正統、權威性
    • 誠懇穩重、幽默
      • 人際交往時的語言選擇重要性
      • 單一語言>混語碼
    • 台灣國語的特質獲得肯定評價
  • 語言態度
    • 台文和中文系的語言態度傾向類似:台語、華語>台華混用>台灣國語
    • 中文系較不能接受不純粹的華語使用
    • 台語系對台華語混用的評價高:借詞多
    • 多數社會語言學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偏好使用標準語,但研究中女性對台語的評價比男性高
      • 本土語認知價值觀
      • 就職利器
      • 人格評價(實驗材料為女性)
  • 台灣語文持續邊緣化,台文系和中文系場域趨近,政策可能無助本土與發展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