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0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吳加馨 1 year, 1 month ago

臺大外文所碩四 黃淑祺 R08122010

 

課堂筆記

認同與語言的關係

表徵:毛利、戰舞代表這片土地的特色

與認同的結構有關

 

在另一個很強勢的語言入侵時 (如:英文),保留本土語言的意識抬頭,產生許多富有象徵性及意義的gestures

 

Q: 後來才學會及pick-up的,算是母語嗎?(認同所佔的因素更大)

語言並非全功能性,要對其有想像力,其後續的功效很重要

 

規範語言學(只有一種是正確的)相對欠缺想像力,及無法充分描述現實狀況

而且語言是關乎文化、身份、及社會認同,不會因為方便性(功能性)就隨意更改

紐西蘭奧塔基作為一個經典例子

 

參考文章:

Trilingualism in Hong Kong A World Englishes Framework for EMI English Teachers in University.pdf

 

此文章有提及英語、粵語、及中文這三個語言在香港的地位,以及在現今愈來愈多亞洲國家追求EMI教育的前題下,香港的師資培育可以如何改進。 


陳金蓮

今天上課提到紐西蘭的毛利族是來自於台灣的阿美族。紐西蘭代表認同原始的是毛利族,這是象征(表征)母語就是在學齡前,如何創造母語環境?讓學生想到現在教育部推動新南向政策和強調母語教學,但目前是在國小到高中是有選課上課,但是否真正有效?是否達到母語這個概念?

 

參考文章:

原住民族語言政策法制化之探討.pdf

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pdf

 


吳詩怡

補充樓上金蓮提到如何創造母語環境?目前只有國小到高中能選母語課,是否有效? 這則新聞提到對108課綱母語教育的看法。

 

筆者支持學校教母語原因如下:

1.母語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授母語不單單只是學習一門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更多的是背後的文化傳承價值、歷史認知與誘發自我認同的反思及推進。

2.並不是所有有意願學習母語的新住民家庭都有辦法教導母語,也不是所有新二代都有辦法在家學母語。

 

筆者雖然支持學校教母語,但筆者表示有意願的教育是學習,而無意願教育就會成為暴力。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新二代都認同自己的身分

教育的關鍵,始終都是誘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家庭要以身作則,傳承文化給下一代。

 

參考資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371

 

至於如何傳承文化給新生代,好讓他們能夠認同自己的身份,除了在學校學母語,也能夠有在家自主學習母語?以下論文提到學生如何在家也能學習母語的策略與研究。

 

)家人需要配合與付出

1、家長陪伴孩童的客語學習

2、家庭成員加入說客家話

3、家長跟著學習客家文字

 

(二)問題的發現與統整

1、部分家長對客家文字書寫與辨識有困難

2、親子間仍不習慣說客家話

3、部分親子間的互動,時而出現壓力與倦怠。

 

另外,筆者還做了問卷調查「哪些活動安排對孩童客語能力與興趣的提升有幫助?」

主要分為時間利用、老師的態度、技巧性帶領、跨領域族群、舉辦各項活動這五大部分來劃分。

 

參考文獻客語復興與小學母語教育:新竹市三民國小準語言巢之行動研究.pdf

 


社會語言學_第五週筆記_認同與語言的關係

吳加馨

主題:認同

毛利族HAKA戰舞

將毛利文化推到最前面

Robi橄欖球開始推動HAKA戰舞 大英國協

開幕儀式

其他運動場上也表演這個

鄒族戰舞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50

 

紐西蘭以毛利人為核心,叫做紐西蘭(英語:New Zealand;毛利語:Aotearoa,奥特亚罗瓦)

Māori」這個詞在毛利語語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當時的歐洲人進入新西蘭,毛利人便如此自稱。 外邦人則稱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 多數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毛利民族是從庫克群島和玻里尼西亞地區而來。

 

原住民新世界

先來的、後來的

台灣有原住民

 

過去紐西蘭認為自己比澳洲人更有歐洲文化氣息

毛利族跟阿美族是親兄弟

認同和語言的關係

毛利人有一個過程才來到紐西蘭

象徵、表徵→認同

認同

毛利人→尋根之旅→台灣阿美族

紐西蘭有新的認同

 

毛利人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F%9B%E5%88%A9%E4%BA%BA

 

阿美族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7%BE%8E%E6%97%8F#%E7%9B%B8%E9%97%9C%E6%B0%91%E6%97%8F

 

南島民族起源台灣的學說

紐西蘭奧塔基

成立毛利族語大學、幼兒園(沉浸式語言)學校

1970~1990

強勢語言、弱勢語言(母語)

台灣人對語言缺乏想像力

台灣花很多錢、力氣提倡母語

沒有全沉浸式母語幼兒園、學校(學齡前)

語言不只是功能上的,跟認同也有很緊密的關係

教學導向

規範語言學

語言的想像力培養

不會為了功能上的需求而改掉,改成規範語言,因為各地有語言認同

語言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KoaY_tnTs

英文CENTERCENTRE

如果只有政策上去做,是否能夠成功?

所有的人有責任要讓小孩小學學兩年毛利語

巴宰語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7%B4%E5%AE%B0%E8%AA%9E

 

原住民族語言 106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D0130037

 

國家語言發展法 108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170143

 

從語言談法律是另外一件事,例如:美國憲法沒有提到美語、英文,但美國是輸出英語的大國

Language Maintenance語言傳遞

憲法增修條例

只有原住民語言在法治上佔了好的位置

 

汪明輝

副教授

最高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

https://www.geo.ntnu.edu.tw/index.php/ming-huey-wang/

 

原住民加分到35%

台灣原住民族語考試有42

香港只做不說政策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791511/%E5%88%BA%E6%BF%80%E6%94%BF%E7%AD%96%E8%A8%8A%E8%99%9F%E4%BA%82%20%E5%8F%AA%E5%81%9A%E4%B8%8D%E8%AA%AA%EF%BC%9F

 

新加坡英文

新加坡是標準的多語社會,語言世界變成一種

馬來西亞、新加坡是核心

新加坡是華人不同語言的世界

新加坡的華人本身就是多語社會(福建話、廣東話…)

 

越南北越河內腔為標準的語言

跟中國北京政策一樣

標準語

閩南語宜蘭腔、鹿港腔(海口音)、台南腔

推一種

台語優勢腔

 

國家語言發展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5%AE%B6%E8%AA%9E%E8%A8%80%E7%99%BC%E5%B1%95%E6%B3%95

 

 粵語俚語

https://evchk.fandom.com/zh/wiki/%E9%A6%99%E6%B8%AF%E5%9C%B0%E9%81%93%E4%BF%97%E8%AA%9E

https://kknews.cc/zh-tw/news/5z2pmv3.html

 

韓國、台灣被日本殖民的反應不同

韓國以前有自己的皇室,被日本統治矮了一截

台灣以前沒有自己的皇室,日治反而高了一截

後殖民經驗不同

 

農業社會  一天當中最常互動的是家人

現代社會  一天當中最常互動的是同事、工作主管、電視、手機

目前社會  網路、手機、AI社會

 

夏威夷語的復振運動

夏威夷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5%A8%81%E5%A4%B7%E8%AF%AD

夏威夷沉浸式幼稚園歡慶20週年

https://iptip.wordpress.com/tag/%E5%A4%8F%E5%A8%81%E5%A4%B7%E8%AA%9E/

 

國際母語日定為每年的221日,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21日為國際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大部分語言的消失。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休館日一欄表

https://ssl.thcp.org.tw/events/697

 

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部分條文修正總說明.pdf

 


汪方慈

(看完這篇才知道不是我想看的論文,但我想說我都看了還是跟大家分享~)

 

公立國中教師雙語教育運作狀況之研究.pdf

 

名詞釋義:
1. 語言教育 vs 雙語教育
2. 過渡性雙語教育 vs 保存性雙語教育
3. 語言浸潤學習 vs 學科內容與語言的整合學習

內容整理:
1. 雙語教育實施的優點與困難
   (1)語言轉譯
   (2)政策、行政支持
   (3)學生動機
2. 訪談重點

   (1)政策驅使下的選擇

   (2)教師專長或興趣

   (3)氣氛營造英語作為溝通語言

   (4)重視學習成效

   (5)重視學習成效

   (6)培養相關專業能力

 

問題:

1. 台灣並未具備其他發展雙語教學國家的歷史背景或環境,英文是否適合作為雙語教學的另一語言?

2. 內文中多次提到,雙語教育更需要培養教師課程設計和規劃的能力,但台灣現行雙語師資聘任多以雙語師資證書甚至只用英文能力門檻作為篩選標準,如何確定師資可以滿足該項能力?

3. 現行雙語師資該如何修改,才能更符合台灣的需求?

4. 現行108課綱已經對教師造成很大壓力,同時推行兩大教育政策是否會影響教師職涯選擇?

5. 雙語政策選擇英文的議題,是否有關台灣人的英語崇拜?

 


張庭瑋

Language Ideology and Linguistic Differentiation.pdf

 

關於語言與認同的關係,本篇由語言人類學重要學者J. T. Irvine and S. Gal所一文可謂提出革命性的觀點。她們將語言與認同的關係看作動態過程,並特別強調語言分化(linguistic differentiation)和語言意識形態的互動,其探討參與者關於邊界和差異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語言分化,也詢問語言描述者/研究者的意識形態如何對學術生產富有影響,如何塑造他或她對語言的描述,亦考慮對政治面向,說明語言意識形態如何根據語言關係或差異分化來權威化行動的正當性。透過關注語言分化,身份認同形成過程的一些符號學特性被她們揭露出來。這些特性依賴於將自我定義為與一些想像的「他者」對立而出,身份認同建構這一本質化過程中涉及的意象包括語言意象——在這些意像中,他人的語言行為被簡化並被視為源自那些人的本質(符號圖標化,iconization)而非歷史偶然。這種表示可能有助於解釋因漂移或長期分離而產生的語言差異。尤其是她們在非洲南部田野所得的恩古尼語(Nguni)中搭嘴音(cliks,一種相當少見於世界其他語言語音系統的非肺部氣流音)如何透過複雜的符號學過程將語言分化與身分認同的建構聯繫起來。

 

這篇開創性的文獻掀起革命之處在於,其一反過去對語言分化和語言與認同的取徑,證明語言意識形態才是建構認同以及語言表現發生演化的最基礎動機,這使得語言意識形態必須被視為所有語言活動的基礎,語言人類學理論的重要性一舉躍過社會語言學/語言社會學的既有理論。然而台灣學界討論語言與認同的文獻幾乎未回顧也未繼受該擁有絕對重要性的文獻,多半停留在相對早期的展演論或功能論取徑,說服力明顯不足。如何將此理論導入台灣學界,並重構語言與認同間關係的思考是台灣相關研究的迫切功課。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