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祺
為何在台灣的「閩南語」被稱做「台語」,這與台灣的四百年移民歷史有密切關係。在福建的閩南語基本上有二大話系,一為西晉永嘉之亂(西元311年)後,中原的「衣冠八族」等土族避難南下到福建,以泉州為中心的晉江流域一帶的「泉州話」,泉州話是四世紀的中原音(漢語)與當地土著一小部分的「越語」混合而成的。另一支則是在唐高宗時期(西元669年),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南下平定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之間的「蠻獠之亂」,後來在泉洲與潮州之間設立「漳州」,帶來了七世紀的中原音(漢語)。到了唐朝末年黃巢之亂(四元878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攻入福州,統一全閩。這批隨王氏兄弟南下的人士,帶來了十世紀的中原語音(漢語)。先後兩批由中原來到閩南的移民,大多是河南光州固始人,他們所帶來的語言就形成了「漳州話」。
有關「台語」的源流,扼要來說就是,台語(台灣話)雖是閩南方言移植來的,但台語是台灣人在台灣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中、加上一再受外來政權的統治,經過三、四百年形成的語言,自然和閩南地區的閩南語有所不同,所以就地域來說,閩南地區形成的語言叫做「閩南語」(以廈門話為代表),在台灣地區形成的語言自然叫做「台語」(俗稱台灣話)。
台灣人出現華語與台語語碼轉換的現狀與發生契機之研究.pdf
華語碩三 60984025I 吳加馨
社會語言學_week3_上課筆記.docx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